美國TSI顆粒物分析儀的測量精度高度依賴穩定的環境條件。用戶需嚴格控制溫度、濕度、氣流及外部污染,并結合定期校準與維護,才能獲得可靠數據。在實驗室或復雜現場環境中,可借助輔助設備優化測量條件。
 
  1.溫度控制
 
  1.1溫度對顆粒物測量的影響
 
  溫度變化會影響顆粒物的物理性質(如蒸發、凝結)以及儀器的傳感器靈敏度。例如,高溫可能導致揮發性顆粒物蒸發,而低溫可能使水蒸氣凝結,干擾測量結果。
 
  1.2控制措施
 
  -實驗室環境:建議在恒溫實驗室(20–25°C)中進行測量,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熱源。
 
  -現場監測:若在戶外或工業環境中使用,應選擇帶有溫度補償功能的TSI儀器,或加裝隔熱罩以減少溫度波動的影響。
 
  -預熱儀器:開機后讓儀器穩定運行10–15分鐘,確保傳感器達到最佳工作溫度。
 
  2.濕度控制
 
  2.1濕度對顆粒物測量的影響
 
  高濕度環境可能導致顆粒物吸濕增長,使測量值偏高;而低濕度可能使某些液滴顆粒蒸發,導致測量值偏低。此外,水蒸氣可能干擾光學傳感器的檢測。
 
  2.2控制措施
 
  -使用干燥劑或稀釋系統:在潮濕環境中,可在采樣前加裝擴散干燥器(如TSI的Model3062)以降低濕度影響。
 
  -濕度補償校準:部分TSI儀器(如APS3321)具備濕度補償功能,需定期校準以確保準確性。
 
  -避免冷凝:在低溫高濕環境中,可對采樣管進行加熱(如TSI的加熱采樣管)以防止水汽凝結。
 
  3.氣流穩定性控制
 
  3.1氣流波動的影響
 
  顆粒物分析儀依賴穩定的氣流以確保采樣代表性。氣流速度過快或過慢均會導致測量誤差,如:
 
  -高速氣流可能導致顆粒物撞擊損失。
 
  -低速氣流可能使小顆粒物沉降,未被有效檢測。
 
  3.2控制措施
 
  -校準流量:定期使用TSI校準器(如TSI4140)檢查采樣流量,確保符合儀器要求(如1.0L/min或5.0L/min)。
 
  -避免湍流:采樣口應遠離風扇、通風口或人員走動頻繁的區域,必要時使用防風罩。
 
  -檢查氣路密封性:確保采樣管無泄漏,連接處緊密,防止外部空氣干擾。
 
  4.減少外部污染干擾
 
  4.1污染來源
 
  -人員活動(如走動、說話)產生的顆粒物。
 
  -實驗設備(如攪拌器、燃燒裝置)釋放的干擾物。
 
  -背景顆粒物(如灰塵、花粉)的影響。
 
  4.2控制措施
 
  -潔凈采樣環境:在潔凈室或通風櫥中進行測量,減少人為干擾。
 
  -使用背景對照:測量前先采集背景空氣樣本,并在數據分析時扣除本底值。
 
  -過濾進氣:在采樣前端加裝高效顆粒物過濾器(HEPA),避免大顆粒物進入儀器。
 
  5.儀器維護與校準
 
  即使環境控制得當,儀器的長期穩定性仍依賴定期維護:
 
  -定期清潔光學部件:如TSI光學粒子計數器的激光窗口易受污染,需用無塵布清潔。
 
  -校準傳感器:按廠家建議周期(如每年一次)進行專業校準,或使用標準顆粒物(如PSL小球)進行自檢。
 
  -檢查電池與電源:避免電壓不穩導致測量中斷或數據異常。